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9月27日在金融集,我们邀请到杨台长众多亲友,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带大家走进杨伟光台长的职业生涯,领会他所代表的划时代的改革精神,了解他从事电视行业的一生,一起见证央视从曾经的弱势媒体到中国“第一媒体”,为大家揭秘央视改革历程中的幕后故事,并与大家一起讨论在当今时代的新文化语境下,媒体人如何定位自身,实现新媒体的突破创新。
· 活动主题 ·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我在央视当台长》新书发布会
· 时间 ·
2017年9月27日18:30-20:30
· 地点 ·
金融集
西城区金融街(月坛)中心1号楼三层
· 嘉宾 ·
刘世英
财经传记作家、《总裁读书会》创始人
陈新华
杨伟光先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杨台长传记策划人
谭希松
原央视广告部主任、台长助理
张洁
原央视知名主持人
· 活动直播 ·
扫描上图直播二维码
或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本场活动直播
今天分享给你《我在央视当台长》一书的编者刘世英老师所作序言。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我们讨论的变迭是介质,而媒体二字的核心是关乎内容的,到底是人为之事。回忆就是梳理的过程,杨台长的改革行为、思维的价值留白实在太多,借李修平老师的一句话——“这本书,是电视人的财富。”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文/刘世英
时光荏苒,距离央视老台长杨伟光先生逝世快一年了。为了这本书的出版,昨天我与杨台的女儿杨平见面。见面在复兴路电信大厦,也是我与杨台去年初最后一次见面的办公室。陈列和摆设还是和原来一样,厚重的书架上摆着杨台收藏的图书、遗著和照片,杨台生前最后策划播出的电视剧《妈祖》的油画海报还摆在原处,睹物思人,可斯人已去!对着书架上杨台的照片,我心里默念:杨台,您的回忆录终于要出版了!中国电视人将永远铭记您对中国电视事业的贡献。
回忆与杨台交往八年多的点点滴滴,他的音容笑貌仍现眼前。我与杨台初识源于我请杨台为一本书写推荐序——这是一本介绍分众传媒董事长创业故事的书——希望杨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人物为这样一本关于广告新媒体的书作序,没想到杨台非常重视,在亲笔撰写的序言里大力褒奖和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我对人物采访的写作风格也是由此得到他的认可,并郑重委托我记录整理他从事新闻和电视事业的经历和故事,从此我们之间的长期交流便展开了。
我于2007 年12 月在中信出版社出版《杨伟光的央视岁月》一书。从2006 年5 月我对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任主席的杨伟光先生首次采访,一年多时间,我先后20 余次对他进行了访谈。谈到童年、大学、央广岁月,之后是如何机缘巧合到了央视……他在央视的日子,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辉煌、最精彩的一段。谈到得意处,他意气风发,仿佛回到了当年;有时谈到遗憾处,他也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杨台每次约我都是在办公室,一杯清茶,彼此迎面而坐,一聊就是一个整半天。印象深刻的是杨台每次都身着正装,一身笔挺的西装,完全是工作状态,丝毫没有常人退二线或是退休后的那种懈怠。杨台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为了减少偏差,他列出了一个六十多人的名单,都是他的旧部和同事,让我分别找他们补充、印证和核对。杨台很关心大家的反馈和补充,他甚至打印出来文本字字核对、订正修改书稿,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杨台亲自领导下大家合作完成的。
此次出版的杨台这本口述回忆录《我在央视当台长》,是我于2012 年向杨台提议的,后来又做了大量的补充采访,最后以他的全部口述整理而成。可以想象,口述回忆录成书过程中杨台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他跟我说很多活动他都不便参加了,还特地交代我辞去一个单位的顾问,但他每次见面时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用放大镜一字字地认真看完书稿,并且用铅笔在旁边标注意见,或进行修改。初稿返回给我们后,我们又修改完善整理出一版,当我们把最终修改稿给他送过去时,就在前文所说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办公室,我们看到杨台明显的憔悴了,声音有点发干;脸上长了些斑和小包,他跟我说皮肤有点过敏。但他依然非常乐观开朗,没想到这却是我们的永诀,世事无常。昨天杨平把杨台生前最后筛选的照片和对书稿的批注交给我;杨台夫人张云华女士也对排版文件做了最后的把关,杨平一并交给我,我看上面夫人的批注与修改一丝不苟,一如杨台本人的风格,不免唏嘘感叹。杨台的离去不仅是中国新闻界与电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知识界经世致用,以身报国的典范人物的陨落;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位令人温暖的良师益友的离去,让我有一种切肤之痛。
在与杨台八年多的交往中,我对杨台突出的印象有三条:开明的良师、真诚的朋友和平等的伙伴。
于我而言,杨台首先是一位开明的长者和良师。他的言传身教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但是从不说教,他是对别人不拘小节、对自己一丝不苟的人。记得有一次我陪杨台一起约见一位朋友,结果这位朋友迟到了半个小时,但杨台没有丝毫不悦,亲切地问候过后马上进入正题,没有让朋友感到丝毫尴尬。后来这位朋友专门跟我表达了对杨台的干练的敬仰和他当天的感动。在采访中,遇到我们不太懂的问题,他能迅速觉察并且循循善诱地给我们解释,我们正要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感到尴尬的时候,他却已经把这种尴尬化解为无形。
其次,杨台是我真诚的朋友。他对我们《总裁读书会》节目的创意和愿景非常认可,并亲自担任首期录制嘉宾,还在节目策划和平台落地方面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记得当时录制祝语时重复录了好几遍,杨台不厌其烦,真诚祝愿“总裁读书会栏目越办越好”。杨台对我一直从事企业家访问与商业名人、商业案例写作给予了非常多关注和支持,也喜欢跟我们讨论创意和选题方面的话题。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厦门开会,突然接到杨台的电话,他专门给我谈了他想到的一本书的创意。他建议我说,你写了那么多商业名人的书,可不可以结合这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写一本总结创新创造的规律与方法的书,鼓励年轻人创新,给年轻人创业以指导。记得当时我是一边打电话一边沿着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转,结果足足转了一个小时。
第三,杨台是一位平等的好伙伴。在采访与创作中,杨台从不以势压人,总是以商量和诱导方法让大家达到认识统一。杨台不喜欢参加各种应酬,生活非常有规律,作风严谨,即便退休了他依旧坚持在办公室会见客人。但他亲切随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管是有人请他做顾问还是他请人家做顾问,都是如此。记得为了给天地人传媒融资,他让我专门帮他请来一位金融学博士来给他介绍融资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他听得非常认真,提的问题也很专业,就像老同事老朋友之间的交流。在这位朋友辅导下,后来果然融来一笔可观的资金。有个部门申办了一个网络电视台,他们的负责人来请教杨台,非要请吃饭,杨台破例答应了,但要求从简安排;对他们提的问题和要求,尽量解答和帮助,但从不要任何报酬。
杨台虽然离开我们快一年,但不管是一年还是若干年之后,杨台的精神和价值永存。我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提到杨伟光这三个字,无不交口称赞,同时都表达出对央视的杨伟光时代的无限怀念。怀念那时事业的蓬勃发展、荧屏的丰富、节目的鲜活,怀念那时新闻改革、舆论监督、节目创新,怀念那时的好作品、大手笔。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在90 年代初期,国内舆论气氛紧张,作为还不是强势主流媒体的央视台长杨伟光,面对的是负债和僵化、缺乏,以及一些地方台的崛起和媒体竞争压力,他是如何开创了中国电视业的一个时代?与那些总在抱怨体制的种种约束的人不同,杨伟光在那样的体制内做成了事,做了大事并且没有出事!我概括有五点原因:
一是他的心中只有事业和责任,没有私心。他是一个五湖四海,没有小圈子的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杨伟光改革是为了事业,自然容易争取到支持。如果以改革之名掺杂私利,必定是要翻船的。
二是他不蛮干。他张弛有度,有高超的“把握好度”的艺术。现在看来,杨伟光当时的改革力度很大,但他实际上一直坚持渐进式改革,先试再推。他像一个高明的烹调师,很善于掌握火候。央视很多人这样评价他,说他“总能做到恰到好处”。
三是坚持创新。他是真正的改革家、行动派。在他的领导下,央视完成了从录播到直播,从镜头对准官员到把镜头给老百姓,从时政新闻到电视新闻杂志、评论类节目等创新和改革。新闻改革的同时,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台经营、海外拓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奠定了央视延至今日的辉煌。
四是共赢思维。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项目合作中他非常重视合作伙伴利益,坚持多方共赢。包括与一些部门与机构合作纪录片,采购或与一些单位联合录制电视剧,形成各地电视台与中央台的良好合作关系,都是共赢思维的体现。
五是开放思维。他没有条条框框,一切以事业发展需要为先。为了电视新闻改革,他冲破体制机制限制,采用灵活的用工与激励制度,引进大批优秀电视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包括白岩松、水均益、杨澜等一大批名记者名主持,包括《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在内一大批名牌栏目都是这样起来的。
杨台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传承太多太多。他的成功不是他个人的成功,他成就的是一项事业、一个时代,他不需要给自己摆功劳贴标签,他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已经深深烙印在央视那段非凡的年代。
会当水击三千里,不枉人生一百年。诚愿读者诸君在本书的阅览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传承伟光先生的精神与愿景,厘清价值与使命,汲取力量和勇气,不枉此生,奋发有为吧!
——摘自《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口述实录》
简介:杨伟光执政中央电视台的时期,是央视改革力度最大成就也极显著的时期。从《新闻联播》到之后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巨大风险与压力。也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尤其是大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启用有才能的新人,成就了众多央视名嘴,更成就了央视的辉煌,使其从曾经的“弱者”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
本书内容翔实,书写细腻,展现杨伟光一段非凡的人生岁月,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电视台及众多知名电视人的发展和成长。
本书由杨伟光口述,刘世英执笔整理。
关键词:
-
【环境治理】中街街道新民北路社区多举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
灯湖·党建 | 欧阳红刚律师与中汇社区东苑党支部结对“红色律动,律师进小区”活动
-
社区社工室“在地社工”的角色担当——以五里沟街道社工站为例
-
楠竹林社区:幸福生活节节高
-
公卫考研其他小专业解析01:公共卫生与社区管理
-
《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年版)》全文发布
-
长乐区文武砂街道福蕾行动计划丨“清凉一夏,安全同行”儿童教育小组顺利落幕啦
-
县文化和旅游局到北苑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助力潍坊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工作动态】人大代表助力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
【有奖征集】锦东社区大学名称征集
-
郫都区犀浦街道:“三专三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
【章丘“五为”志愿服务】相公庄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走访慰问贫困大学生
-
【社区风采】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携手同行筑梦童心
-
辛河翡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防暑养生公益宣讲
-
芦湖街道“黄河明珠·幸福芦湖”全民才艺展演成功举办!
-
迎春亭街道多管齐下 抗旱保秋解民忧
-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咸宁监狱民警走进电台直播间 为家庭教育支招
-
望月湖街道区域核酸检测补采通知
-
党旗劲飘扬,战“疫”砺作风!红岛街道党员干部努力在大战大考中锤炼能力
-
紧抓生产,“安”字当头!红岛街道安置房东部组团项目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
【中心简讯】青浦区政协赴永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考察交流
-
江盛社区开展青少年健康沟通之道家长培训
-
我市开展“契约共建,服务社区”暨应急安全宣传活动 提高居民应急救援能力
-
赞!在职党员进社区 党建携手暖民心
-
农安刚发生的!一村民刘某接了诈骗电话还不听劝...